北京時間7日17時50分,“雪龍”號成功衝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區,勝利突圍。目前,“雪龍”號正航行在南緯66度45分、東經144度50分的南大洋清水區,海面只有零星浮冰,“雪龍”號輕鬆地航行在海面,繼續踏上環南極洲的科學考察徵程。
  現場
  一次次向右破冰
  7日,期盼已久的西風終於吹到“雪龍”號所在海域,久違的陽光照耀著白色冰面。在被冰包圍的狹窄空間,“雪龍”號緩緩地倒車、加速、前進、破冰、轉向,小心翼翼地循環往複,百折不撓,努力掉轉船頭。
  窗外是一望無際的白色堅冰。“雪龍”號船尾的地平線盡頭,白色的天空下有一抹淡藍色,那裡就是清水區。看上去近在咫尺的距離,只因“雪龍”號難以轉向而顯得十分遙遠。
  駕駛台的氣氛緊張。消瘦的“雪龍”號船長王建忠戴著墨鏡,一會兒在左舷窗向後觀察冰面情況,一會兒又跑到右舷。一邊觀察,一邊指揮值班船員操舵。連日來的夜以繼日,使他看上去很憔悴,但精神飽滿。
  “雪龍”號第二船長趙炎平、政委王碩仁以及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劉順林、大洋隊隊長矯玉田、維多利亞隊隊長查恩來等人,都在窗口密切觀察每一塊浮冰的位移。科考隊員陳虹也不時用激光測距儀進行精確測量。
  萬里之外,“雪龍”號的一舉一動受到國家海洋局“雪龍”號脫困應急小組的密切關註,要求船上每半個小時彙報一次情況,包括海冰、冰山狀況,“雪龍”號航向、破冰狀況以及當地海域的風向、風速、海流等氣象要素。
  一點點“啃”出水道
  7日整整一天,“雪龍”號都是在密集浮冰區狹小的航道里極其艱難地“轉身”。從早上5時左右開始,一直向右前掉轉船頭。由於浮冰太厚,冰上積雪很多,行進十分艱難。
  連日來的東南風,將周圍的浮冰吹得密密實實地凍結在一起,大塊浮冰已經被編號。“雪龍”號像啃骨頭似的,一塊一塊地咬上去,一個角一個角地壓碎,頑強地擴大著自己的地盤。
  無奈浮冰太厚、冰上積雪太多,被“咬碎”的浮冰無處可去,只能淤積在狹小的航道中。在倒車的時候,“雪龍”號船尾擠壓著浮冰,發出巨大的聲響。船舷邊,還有許多小企鵝在好奇地觀望。17時50分左右,“雪龍”號船頭剛剛掉轉到100度左右,在一記有力的破冰力量衝擊下,橫亘在前方的一塊大浮冰突然裂開,讓出一條水道。“雪龍”號迅速穿過這條水道,成功破冰突圍。據新華社
  進展
  俄被困船也自行突圍
  被困南極浮冰區的俄羅斯科考船“紹卡利斯基院士”號7日已自行從密集浮冰中成功突圍。該船船長基謝廖夫此前對媒體表示,當日風向轉為西風,浮冰出現縫隙,“紹卡利斯基院士”號沿冰縫開始緩慢向北行駛,已駛出20海裡,“但行駛過程很困難,霧很大,能見度不超過500米,但浮冰已越來越小並逐漸消失”。
  “紹卡利斯基院士”號去年11月底從新西蘭出發,12月24日被暴風雪圍困在南極海岸約180公里處。“紹卡利斯基院士”號上所有52名乘客今年1月2日分批搭乘中國極地科考船“雪龍”號派出的“雪鷹12”直升機,安全撤離至澳大利亞“南極光”號破冰船。
  反思
  應吸取俄科考船教訓
  據《澳大利亞人》報6日報道,澳大利亞海洋安全局官員約翰·楊說,極地旅游探險是可以允許的,但是,必須吸取“紹卡利斯基院士”號被浮冰圍困的教訓,使這一事件成為今後建立極地旅游規章制度的參考。
  “紹卡利斯基院士”號科考船2013年12月在南極洲附近洋面航行時被浮冰所困,當時船上除一支澳大利亞科考隊外,還有來自英國、阿根廷、荷蘭、新西蘭、智利等國的游客。
  “紹卡利斯基院士”號上的被困乘客獲救後在網上發表了回顧事件過程的文章,其中詳細描述了受困之前船長如何擔憂天氣情況,但乘客無論如何還是堅持上岸探險的情形。乘客之一的澳大利亞當選參議員詹尼特·賴斯寫道:“有人跟我說,到了傍晚,由於天氣更為惡劣和結冰速度加快,船長越來越肯定必須儘快讓每名乘客都上船……我確信,要是我們早幾個小時離開,船長就不會這麼難過了。”
  法國極地研究所主管伊夫·弗雷諾曾對法國媒體抱怨說,為了救援“紹卡利斯基院士”號上實為旅游的偽科學探險者,浪費了法國、中國和澳大利亞珍貴的極地科研資源。
  警示
  南極旅游是個專業活
  著名的極地考察專家王自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,這次的事件提示,進入南極的旅游船必須要註意運作的專業化。王自磐說:“目前全球每年差不多有上百條的旅游船開赴南極,搭載的游客有好幾萬人。”王自磐表示,對南極旅游,有相關的國際旅游業者協會,負責管理赴南極的旅游船。該協會的執行委員會定期向協調管理南極的國際組織——“南極條約”協商國會議的環境保護委員會提交相關報告,彙報南極旅游領域的管理情況。
  南極旅游管理的“重中之重”一直是環保,“只留下你的腳印和記憶”是南極旅游業的鐵律。但從長遠看,包括這次的俄船被困事件也提示各相關方面,旅游船進南極,必須註意運作的專業性。“俄船對極地氣候應有多方面預案,對船隻進入浮冰區域更應該有警戒心。麻痹心理是危險的”。對游客實行剛性的管理,更是游船的重要職責。潘虹 J176
  “雪龍”脫困記
  ■ 2013年12月25日
  “雪龍”號接到俄“紹卡利斯基院士”號科考船被困浮冰的求救信號,立即調整航線前往救援。
  ■ 12月28日凌晨
  “雪龍”號挺進到距俄遇險船僅6.1海裡處,由於浮冰厚度和密集程度均超出破冰能力停止前進。
  ■ 2014年1月2日
  “雪龍”號上的“雪鷹12”直升機往返飛行6架次,將俄遇險船上的所有乘客安全轉運到澳大利亞“南極光”號破冰船上。
  ■ 1月2日至3日
  “雪龍”號所在海域冰情突變,厚達三四米的浮冰在東風和東南風裹挾下將“雪龍”號圍困。
  ■ 1月4日
  中國國家海洋局發佈消息,該局專門成立“雪龍”號脫困應急工作領導小組,進一步研究部署脫困措施,全力組織“雪龍”號救援脫困。
  ■ 1月4日至5日
  在“雪龍”號設法擺脫困境的同時,船上部分科考項目照常進行。科研人員對地球南磁極、洋流、浮冰物理特點、氣溶膠和空氣中重金屬顆粒物進行考察。
  ■ 1月6日
  “雪龍”號凌晨啟動主發動機開始拓寬“破冰跑道”,為突圍作准備。當晚,“雪龍”號所在海域風向改為西風。
  ■ 1月7日
  17時50分左右,“雪龍”號成功突破浮冰的重圍。此前受困的俄科考船也同時自行突圍成功。J176  (原標題:突出重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d21fdwup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